水藍智谷:宜居創新水鄉
2020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北加州分會(ASLA-NCC)城市設計類優等獎
August 18th, 2020
中國昆山

願景
水藍智谷計劃通過整合景觀基礎設施的生態、休閒遊憩和文化層面,建構一個宜居、創新、開放的空間體系。設計的目標是以清晰縝密的系統性城市框架,依循既有的水系紋理,實現充滿活力、生態的公共領域,為周邊居民提供健康的戶外生活空間。

活力的公共空間
現今的昆山西部看來綠意盎然,但是超大街廓的封閉式住宅區反映出濃密林蔭的街道較無人跡。水藍智谷的目的是期望透過精心佈置的活動機能、空間營造與連接,激活現有的水道、公園與街道等公共綠地。首要的課題,是重新建立人與縱橫水網間的深刻聯繫,將低使用度的濱水綠地,延伸作為通往各種靜態與動態活動節點的網絡,再疊加綠色基礎設施的街道網路,交織成昆山西部完整綿密、慢行友善、生態可持續且有文化特色的公共開放空間系統。藉由綠色基礎設施街道的提升,在原本閒置的街道邊上將會佈置親切特色的口袋社交空間,擺放特色街道家具、燈光設計與標識系統,從而打造成鮮明的區域特色以活化公共空間,營造出明顯且連貫的區域特色。
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園通過建議一系列活躍的活動來打造一個全區的綜合公園系統。這些公園考慮位置和環境的便利性,分別為各年齡段的居民提供服務。在校園區,規劃了運動公園、校園廣場、與啤酒花園等功能,為學生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社交和促進創新討論的空間。在住宅區附近則規劃了遊戲場、寵物公園及漫步水岸等。在此城市框架下,通過慢行系統和設施節點進駐,進一步服務所有社區不同世代的居民。慢行系統策略性的為所有社區提供了與公共設施的連接機會,居民們可以很容易的到達街道、公園、水濱。便利設施節點被配置在策略性的位置,提供休憩、社會參與和連接到分支路線的機會。不同規模的服務配套設施節點,不僅服務行人和自行車騎士,也保持彈性提供服務給想換乘交通工具的使用者。




區域可持續發展
水藍智谷總體規劃的優先事項,是改善和維持該地區生態健康,通過設計生態河道水岸系統、大幅度增加濕地面積、利用透水鋪裝與種植,來緩和地表雨水徑流,改善河道水質。運河濱水區將通過打造多樣的種植空間,提升水系的生態價值,並通過為都市環境中的野生動植物提供寶貴的棲息地,促進生態多樣性。修繕水岸緩坡和有效的濱水區種植,也可增加流域的水文功能。此外,在街道景觀和公園設計中都規劃了綠色基礎設施,以緩解降雨期間雨水通道上的壓力。此外,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的透水鋪裝,增加的樹冠覆蓋率,公共領域的雨水花園可攔截降雨進入河道系統,都有助於雨水的收集和處理。


識別系統
水藍智谷計劃建議了具有凝聚力的品牌策略和獨特辨識系統的使用,可以在開放空間中產生有效的連結及連續性,增加居民對環境的識別及認同。為了使整個地區具有鮮明的特色,公共領域設計設計了明亮和高度可適性的路標系統。乾淨的色塊和標示體現出具有凝聚感的都市品牌,反映了該區與濱水生活的歷史聯繫。此外,瓊花、並蒂蓮等元素在功能和鋪裝圖案設計上的使用,反映了昆山文化上的自然元素。為了加強整個地區的創新氛圍,街道景觀、公園和水系皆運用了可持續技術和智能家具的元素。太陽能板和生態照明等節能功能,不僅提供乾淨能源並減少開放空間資源浪費,也傳達出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心環路作為實踐策略
此區域中以綠廊系統組織水系、道路與公園等層次,構建了格狀、線性的城市結構。廟涇河中心水廊,作為東西向的生態廊道是其生態脊柱。基於此,一個中心慢行系統迴路的實施,被考慮作為廟涇河往北整合中心湖的核心區域,將東側住宅為主與西北側教育為主的功能佈局連為一體。如此迴路的實施,短期或可最有效率的服務整個區域,長期也可往外輻射延伸,將慢行網絡完善到其他位置。

前往項目頁面
PLAT 項目團隊
Fred Liao, Kit Wang, Shih-Lin Lan, Ellen Orchard, Tiger Sui, Camille Gwise, Can Liu, Pan Wei, Qianghui Miao